每年陽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是華人的傳統節目,與春節、端午節、清明節併稱為中華漢族的四大傳統節目。中秋節人們祈求團圓,所以也叫做“團圓節”。又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“月”進行的,所以中秋節又被俗稱為“月節”。“中秋”一詞,最早見於《周禮》,而到唐朝 (618-907年) 初年,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目。《唐書.太宗記》記載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”。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 (960-1279年),明 (1368-1644年)、清 (1644-1912年) 時已成為中國的主要節目之一,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目。
【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】
古代自然科學並不發達,富有想像力的文人對於美麗的月亮有許多傳說。漢朝 (前206-公元220年) 到唐,文人墨客紛紛作詩作文,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最佳時刻。
在現代民間流傳最廣的故事為“后羿射日”與 “嫦娥奔月。”傳說遠古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,烤得大地冒煙,海水乾枯,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。有個后羿的英雄登上昆倫山頂,拉開神弓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。后羿為民除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載,不少人慕名來學藝。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。 后羿的妻子嫦娥美麗善良,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。
一天,后羿到昆倫山求道,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,求得一包不死藥,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。后羿捨不得妻子,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,不料被蓬蒙看到了。 三天後,后羿帶領徒弟外出打獵,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。后羿走後不久,蓬蒙闖入後院,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。嫦娥知道自己應付不了蓬蒙,心急之下將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。
嫦娥吞下藥,身子立即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。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,便飛落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。 傍晚,后羿回到家,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。后羿既驚又怒,抽劍去殺惡徒,但蓬蒙早已逃走了。 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,這時他驚奇的發現,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,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。后羿急忙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,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食物,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。
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的消息後,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,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。從此,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。
【中秋月餅圓】
“八月十五月兒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”,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華人吃月餅的習俗,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“團圓”。
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,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,做為家人團圓的象徵,慢慢的月餅也就成了饋贈親戚和朋友的禮品。 早在中國三千年前的殷(ㄧㄣ)周(ㄓㄡ) (前1600-前256年) 時代,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(Wen Zhong) 的“邊薄心厚太師餅”。 唐高祖年間,大將軍李靖(Li Jing) 征討匈奴得勝,八月十五凱旋而歸。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賀。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,拿出圓餅,笑指空中明月說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”。 說完把月餅分給群臣一起吃。
明代月餅被賦予團圓之意,而且自明代開始中秋制製作月餅流行起來,大部分月餅以果為餡,還有心靈手巧的製餅人在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,賣出好價錢。到了清代,中秋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,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,以松仁、核桃、瓜子、冰糖等各種不同的原料做餡,味道香甜而不膩,受人喜愛。
月餅發展到今日,風味因地各異,品種更加繁多。 最受歡迎的有京式、津式、蘇式、廣式、潮式五種風味系列月餅,每種口味都不相同。 月餅象徵著團圓,是中秋佳節必嘗之品。在節目之夜,人們還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,希望家人生活美滿、甜蜜、平安。
【中秋與科舉】
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為妙的關係,在中國封建社會實行的科舉考試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大事。而三年一次的鄉試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。 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稱為為“月中折桂之人”,每到中秋,必須進行隆重慶賀,于是中秋逐漸成為全華人的重要風俗,盛行不衰。
時至今日各地流行的一些民俗還能看得出科舉制度的身影。譬如圍繞中秋拜月、賞月,江南有個習俗叫“卜狀元”:把月餅切成三塊,疊在一起,最大的放在下面,為“狀元”:中等的放在中間,為“榜眼”:最小的放在上面,為“探花”。 而後全家人擲骰子,誰的數碼最多,即為狀元,吃大塊,然後依次為榜眼、探花,以此遊戲取樂。
【各國中秋】
受中華文化的影響,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節省。 韓國人稱中秋節為“秋夕”,是一個大節日,會一連放3天假。 在過去,民眾都會利用這段日子回鄉探親,向親朋戚友送禮,所以他們亦叫中秋節為“感恩節”。
在日本,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“十五夜”或“中秋明月”。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的風俗,在日語裡稱為“月見”,當地有舉行賞月宴會的風俗習慣,被稱為“觀月宴”。
越南中秋節兒童唱主角,隨著農曆八月十五臨近,商家之間展開的“月餅大戰”、“玩具大戰”使各地的節目氣氛尤顯濃烈。 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、千姿百態的花燈、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節目食品、玩具應有盡有,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目的渴望。 中秋節,首都河內的大小街道沿街擺賣月餅的店舖披紅掛綠,上書“月餅”字樣的大紅燈籠高懸掛在店前醒目的位置,各種品牌的月餅擺滿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