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文字與文學的發展關係
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字起源和變遷與其生活文化是息息相關的。在有文字之前先 有語言,但無論語言、文字都是人類經長期的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積累而成,主用其以表情達義。
我們在探討中國文字造型之前,首先要對『文化』這一名詞做一 個初步的認知,「文化」含蓋有「廣義文化」與「狹義文化」兩類。所謂「廣義文化」指人類勞動創造成果的總和,凡是超越本能的,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 社會的一切活動,都屬於「廣義文化」,其中包括了物質生產、社會組織、精神生活、科學技術、思想觀念,以及風俗習慣為主要內容的行為文化。至於「狹義文 化」則指特定的民族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適應,以語言為符號傳播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。
經過初步對文化定義瞭解,再深入中國文字的演變之探討,將不難理解從中國廣大的地域,以及長達五千多年的歲月孕育而成的語言、文字和文化,並非三言兩語能 盡述的。我們就此篇幅僅能粗淺的概述各朝代的官用文字特徵、及約略的文學意境。
【甲骨文 字】 中國文字 據可考資料,始源於殷商時期〈距今約三千四、五百年前〉,這些古老的文字是用毛筆和刀刻在龜甲和獸骨上,故稱之為甲骨文,又叫〈契文〉,因它大多數記載當 時王公的問卜,所以也叫它〈卜辭〉。從卜辭,可識的字約有八百至一千二百字左右,其中十之八九是圖畫形式的象形文字,許慎說:「依類象形謂之文,形聲相益 謂之字」那麼甲骨文字都是依類象形的文,此時的文字尚在創造形成的途中。卜辭中尚無詩,但樂舞之字很多,文句大都以簡樸形式呈現。
如:癸亥卜貞王旬亡畎在五月肜日小甲。
癸未子卜貞我不吉出。
【周籀】 篆書代表周、秦的書法。「大篆」指周代書法,「小篆」指的是秦篆。
「大篆」是我們習見的周代金文,相傳為周定王大史史籀整理之文字,因而稱「籀書」。籀字是一個合體字,由它的竹、才、留等三個部份,以表示它是:「在竹簡 上用手加工留下的文字。」 大體而言周代書法的特點除殷代餘韻外,形聲增加,有為藝術而藝術的傾 向,許多銅器、銘文書法有行有列,筆劃忽疏忽密的情況多,字形忽大忽小比較少,即至晚周,已有颇多字形較長、細條細勻的字形。文字成詩的藝術已開始至活躍 的階段,文學的發展,經過宗教的儀式與君主貴族的娛樂階段,步入社會生活及民眾感情的表現時期。「詩經」代表了五百多年周代的文學發達概況─周頌、大雅、 小雅、商頌、魯頌、國風、二南。時代愈晚的作品,文字愈美麗,描寫的愈細緻,形式愈整齊,音調愈和諧,社會的意識與個人的性情也愈豐富、複雜。「詩經」亦 可說是中國四言詩的代表,在「詩經」之後的中國詩壇,四言詩漸趨式微。
『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。
青青子佩,悠悠我思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來。
挑兮達兮,在城闕兮。一日不見,如三月兮。』
〈鄭風 子衿〉
【秦篆】 秦國的書法稱為「小篆」,它由秦相李斯參考六國不同文字,依據「大篆」 改進并標準化,其筆畫圓潤、結構長方。秦代國定書法叫它「篆書」,「竹」是竹簡,「彖」是總攬,包含有領導總攬的精神。秦代真正能表現君主集權的秦帝國全 貌而作當日文學代表的,是出於李斯的幾篇刻石文,他用偉大的氣魄、典雅的文字、中正和平的音節,把秦帝國的政治武功、皇帝的胸懷意氣、版圖的廣大、六國的 破滅、天下太平之象,都表現在那些文字裏。
『皇帝臨位,作制明法,臣下修飾。廿有六年,初并天下,罔不 賓服。親巡遠方黎民,登之泰山,周攬東極。…昭隔內外,靡不清淨,施於後嗣。化極無窮,遵奉遺昭,永承重戒。』〈泰 山刻石文〉
中國文字與文學,在春秋戰國時代,已由詩歌的形式轉為散文的 形式,從宗教的象徵主義變為人本的現實主義。各種風格的散文如百花齊放,哲理的散文始於「老子」、「論語」。論辯散文,由墨子開始。歷史散文始於「尚 書」,到戰國時代已呈現高度的進步,如「國語」、「左傳」、「戰國策」諸書,都是歷史散文中最優秀的作品。
【漢隸】「隸書」在周末,就露出端倪,卻在漢代塑成模式,王莽六體書法的第四 種,名之為「左書」,左即現今之「佐」字,輔助、協理之意,王莽把隸書叫「左書」,即表「隸書」乃「篆書」之輔助書法。隸書是篆書的反動,它書寫時比篆書 方便,不論是平舖直敘的筆畫,也不論是波磔伸張的筆畫,經漢代人士細心改造,多方美麗,使它千變萬化。
中國的文字發展至秦篆,對秦前書法做了一次整理,它有四項成 就: 1.把形象改為音標 2.把圖案改為聲符 3.把單軌改為多元 4.把肥筆改為細線。
漢隸又把秦篆作八項革新:1.變直為曲 2.變連為斷 3.變繁為簡 4.變劃為點 5.變點為劃 6.變圓為方 7.變露為含 8.變紛為一。隸變不祇本身偉大,它同時在書法上孕育了兩個副產品,一個是漢草,一個是行書。漢代為中國書法的總薈時期,正〈隸、 楷〉、草、篆、行等四個書法大類型,交相輝映四百多年。
漢代的文學代表,以辭賦為其主流,它充分表現了漢帝國的財富與權威、君主 貴族的好尚、以及高級文士們的辭章。在那些作品裏,缺少了民眾的情感與社會民生的狀態,真正能表現當時社會民眾的生活面貌與心理情況的是漢代的詩歌。漢代 的詩歌由樂府詩、五言詩及至敘事詩,豐富了整個漢代的文學。
『生年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晝短苦夜長,何不秉燭遊。為樂當 及時,何能待來茲。愚者愛惜費,但為後世嗤。仙人王子喬,難可與等期。』
【晉楷】如果說書法紮根於殷代,成幹於周代,發枝於秦代,開花於漢代,結果於晉 代,則晉代又是一個錠籽時期。根據書法家史紫忱先生的研究,晉楷的平畫筆式,開始輕;漸漸重;尾用力。大體而言晉楷氣勢比較柔媚,經過唐人模寫加入了鋒利 的雄壯意味。書法到了晉楷,為楷書奠定了萬世的基礎,雖晉楷的真正模樣,現今完全看不到了,但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發明印刷術以後的書版書畫問題。許多宋版書 體書法,不但是楷書,且出自書法家之手。及至明朝演變成今天的「橫畫細、直畫粗」的印刷字型,在書法體制上沒有它,這些全是刻字匠的功能,刻字匠以熟練的技工,用刀代筆直接刻出,其書法的表現,非毛筆所能勝任的。
中國的文學發展到魏晉,在形體上雖無新奇的創造,但文學精神 與作家創作的態度,發生了很大的變化。其改變是文學離開了實用的社會使命,而趨於浪漫的、神秘的、哲理的發展,文學至此正式成為獨立的藝術。浪漫神怪小說 開始於此時,及至清代的聊齋已集神鬼之大成。另有描寫風景的山水文學因佛道思想的興盛而掘起。〈如陶淵明、左思、王羲之等。〉從魏晉南北朝起,詩、短篇小 說、俠義小說、章回小說、詞曲、戲曲、民歌等發展愈至近代,個人主義愈濃厚,後又因西風東進,新文藝運動思潮應運而生,四面八方的風潮,何謂主流?耐人尋 味!
(整 理: 陳玉蘭 老師)